8月24日,由“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中国民营企业强”榜单在济南发布,和往年一样,发布的榜单其实有三个,分别是中国民营企业强榜单、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强榜单和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强榜单。但是笔者翻遍了整个榜单,却没有发现一家来自甘肃的企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万人口的大省却不能出来一家中国强企业,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年1月,俞正声在上海“两会”和政协委员讨论中说“有一天我见了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他跟我说,阿里巴巴一开始是在上海,后来回到了杭州”,“为什么像马云这样的人,在我们这儿没有成长?可能我们多少有一点问题。”他还说,“我为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遗憾。”没多久,汪洋带领广东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俞正声再次感慨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汪洋说,“俞正声的话让我震动很大”。很快,2月份,他就去了阿里巴巴参观考察。而甘肃缺少一次对没有强企业真正的反思。
纵观各省强企业数量,且不说浙江、江苏和广东这些名列前茅的省份,而作为甘肃周边的山西、新疆和宁夏也分别有4家、4家和3家;尤其是宁夏,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比甘肃高,但是为什么能出来三家民营企业强,作为同样地处西北,且资源禀赋差别不大,地理位置优于宁夏的甘肃却不能出来一家民营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也就是显而易见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政府有政府的说法,民间有民间的说法,而我会采取“商业决定论”的视角来观察。一起探讨一下甘肃为什么出不了强原因。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甘肃为什么这么穷?》,笔者重点强调的观念问题,指的是我们甘肃人,尤其是各级干部,要下决心祛除官本位意识、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下决心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思想意识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如不转变,其造成的危害是无比巨大、无比深远的。谓予不信,且看发生在我们甘肃的这些事例(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例,甘肃的缺乏战略眼光可见一般):
——长庆油田眼看就要超过大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油田,可是因为关系处理不好,不愿意提供一些土地资源,这个总部原本设在庆阳的油田,无奈之下搬到了西安,油田每年以百亿记的巨额税收也就交给陕西了。这个损失多大?税收、消费、就业等数以亿计、十亿计、百亿计;
——丹霞地貌申遗,张掖也在其内,作为全国最美的丹霞,本来应该全力以赴,可就在申遗成功在即之时,张掖居然退出,以至于其他几个地区全部在内,而张掖独在其外。说到底,还是舍不得那点钱;为申遗而不惜血本固然不可取,但像张掖这样做铁公鸡也实不足取。张掖作为全国最大的制种玉米基地,占到全国玉米种子80%产量,但是长期以来小散乱发展,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造成整个行业发展没有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产品附加值低,没有真正将优势转化为利润和税收,造福一方;
——甘肃的当归、黄芪、红芪、党参、厥麻、锁阳、百合、苹果、人参果,品质均居全国之首;甘肃的旅游资源居全国第四,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极有价值,而国人基本不知!究其原因,没有真正的扶持成长起龙头企业,没有这些企业的带动,老百姓的农产品就只能当原料来卖,无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也就没有没办法去全国甚至是国外宣传推广甘肃的优质产品;旅游业长期以来,都是都是国有制企业的天下,政府没有引导或者扶持成长起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或者是互联网企业,无法引领甘肃的产品或者是旅游走向全国!
——多干活多挣钱,这在各个地区都是如此,可是咱有些甘肃人是浅尝辄止,每月挣够一两千块钱也知足了,老板如何鼓励也不肯再干了。就个人而言,知足常乐未尝不好;但是,对于整体落后的甘肃来说,都这样知足,都这样不肯吃苦,情况就不妙了。
——省会兰州也有一些怪现象,比如:同一条道路,一年建设好几次,年初铺设管道,年中雨污分流,下半年又是线路老化;人行道很宽而马路很窄,许多马路中间还设置了绿化带,到哪儿绿化不行,偏要在本来就狭窄的马路中间绿化?绿化带一般就是为城市发展道路拓宽准备的,可是现在道路拥挤成这样,这种做法是先进还是落后呢?商场关闭电梯,为了省了一点电费,制约的是更大的消费,这种做法是聪明还是愚蠢呢?外地车辆进入兰州市需要交费,钱是多收了一点,可影响的是兰州的形象和投资环境,这种做法是有眼光还是没眼光呢?兰州出租车总数本来就不够,打车难得很,可居然对出租车实行限号,让城里人打车难上加难,真不知管理者怎样想的?
——基础设施规划目光落后,建成三年的中川二期,已经不能容纳快速爆发的客流,目前规划的中川机场三期按年接待旅客三千万人次规划,但是这个三期规划可以支撑兰州的发展需要,但是却无力支撑兰州建设西部枢纽机场的梦想,无力支撑一带一路的发展;宝兰高铁按时速千米的时速设计,成兰高铁降格为普速铁路,在京沪高铁将要提速至千米的单口凸显了这个西部省份的短视;兰州西站是国家设计的枢纽站,但是规划的站房仅10万平米,13台,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目前兰州西站已经达到日发送旅客4.5万人次,而未来随着京兰高铁,兰汉高铁,成兰铁路等路线的开通,日发送旅客将会突破十万,而目前的兰州西站已经因为旅客流量大和商业设施少,造成打车难、消费难,已经不能满足旅客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个资源和土地大省,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这诸多问题,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以“甘肃人”的担当,真心希望陇原大地能生长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大省的帽子!而目前的甘肃在营商环境建设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1、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思想落后,不作为、乱作为情况严重;无论是投资商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颇有埋怨。各政府部门配合衔接也经常出问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情况严重,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成本,造成经商环境恶劣。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省份和作为以前比甘肃发展滞后的多的宁夏和贵州等省份,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却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将贸易企业办理进区手续时间由1个多月缩短到1天,把空运货物通关速度由7天缩短到10小时以内;到漕河泾开发区投资的企业,只要对有关部门的告知作出承诺,即可获前置审批许可证,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工商执照。例如贵州,通过政府改革,提升效率,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引进大型地产公司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并通过新一届政府的努力,在大数据产业布局和发展迅速,已经把甘肃远远的落在了身后。因为曾经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甘肃的官员都染上了“等靠要”的毛病,在经济发展中,思想不够开放,只顾眼前利益,执行能力不足,招商引资只喊口号、不见行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重点项目不落地、重大工程建设迟缓、专项资金长期闲置、招商引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减少、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储备不足,经济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止步不前,被兄弟省份远远落下;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民族宗教等方面,领导不力、监管缺位、重要政策没有落实,以及对中央和省级巡视、督查、审计、专项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还不够到位;联系群众、对口帮扶、为民办实事等活动搞形式、走过场,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扶贫工作中,只注重短期效应,没有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数字扶贫现象严重;在营商环境打造和创新方面,不作为,乱作为。前段时间,一名兰大研究生从北京辞职创业,来来回回跑了好多个部门,房管局,工商局跑了很久,最后因为一张莫须有的不扰民证明,甚至还通过找关系最后还是没有把一张工商执照办下来,就这样前期投入的几十万打了水漂。现在,他只能一边干等着遥遥无期的营业执照,一边计划着开始投简历重新回北京工作。最后不得不发出了无奈地感慨:“本以为逃离北上广是更好的归宿,现在看来也只有北上广能给我实现这些遥不可及的梦想的机会了,至少在那儿我的能力和投入的时间会被相对公平的对待。兰州,生我养我的故乡,本应是我爱的深沉的地方,然而一次又一次伤害、打击之后,这里留给我的只有无奈和失望。“有关部门”给我的经验教训就是——家乡,不是你避风的港湾,家乡,只会在身后藏着无数把利剑,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一次“万箭穿心”,让你发现,家乡从来就没有欢迎你回来过!”一个本地人尚且创业如此艰难,更不要说对外地来甘肃经商的客商了。经商环境如此的恶劣,想要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在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营业执照的办理和企业经营不但关系到兰州市公安、劳动、财政、税务、人事、卫计、物价、社保、消防等多个部门,而且还围绕“营业执照”、“社保”和“公积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比如代办证件、消防“检查”、派出所“查证”以及税务“核查”等……这些本该莫须有的费用,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人们说,这几年兰州既在补城市规划混乱和重复建设的课,还在补政府和企业改革的“课”。所有这些,不但已经严重损害了兰州市的城市形象,同时使其投资环境趋于低劣,造成本地精英不断流失且无法吸引外来人口来兰州工作发展。
2、不尊重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在人才引进和发展上,不尊重人才,行政化现象严重,大学里面,一个普通的行政人员,不尊重大牌教授,甚至当面训斥;在行政上,例如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不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造成省会兰州规划混乱,其他城市发展不足,经济停滞不前;在科技创新方面,外行领导内行,没有让引进的专家人才发挥科技创新带头作用;而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这方面表现得尤为严重,这座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城市,人才的流失远比黄土的流失要严重得多。有人说,十年内,从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兰州大学。兰州,留不住人。于是兰州就这样培养人才,失去人才,培养人才,失去人才,周而复始,兰州也就几近变身一个向外输送人才,向内吸纳庸才的集散地。虽然占着兰州大学一所综合类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多所西部知名大学,但是高端人才的流失,还是使兰州在最宝贵的资源上丧尽优势。当然这也是有其中复杂原因的,首先便是缘于兰州大型私企、高端外企的缺失,大部分公司都是工资低、待遇差、发展机会少,另外小型私企没有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实力,这样一来,高端人才就算是想留兰州都难。兰州这座城市居住起来确实非常幸福舒适,换句官腔来说就是“宜居”,但是当“留兰州”与“好待遇”不可兼得时,不少人还是会选择“好待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国企论资排辈,年轻人才的活力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导致大批有能力和有抱负的年轻人逃离兰州。城里的人想着出去,城外的人想着回来,兰州仿佛踏入了一个死循环。兰州人对这座城市的失望与绝望,就像一剂不温不火的毒药,迷倒了整座城市的神经;而外来人口对因为发展机会的受限,充满希望而来,带着失望离开。如果你是一个甘肃人或者曾经在甘肃生长过的人,不妨停止妄自菲薄,重拾对甘肃的信心,骂甘肃也好,夸甘肃也罢,“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甘肃就在那里,甘肃的衰败就在那里,甘肃的兴旺就在那里,就看我们怎么去做。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在甘肃的多版规划中,目标宏大,但是总给人一种贪大求全的心态,全面发展奔小康思想的好的,但对于甘肃这个省份,全面发展就有一种撒胡椒面的感觉;目前,全国除了上海和浙江两地可以做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亦或是广东也不能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了目前的环珠三角贫困带,而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搞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合适的,包括城市和产业的全面发展。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规划建设落后,陕西的高速都修到甘肃的家门口了,可是甘肃的高速就是修不起来,接不上;省会城市兰州,没有核心,到处修路,城市环境脏乱差,完全没有一个省会城市的样子,没有给省内其他城市一个示范作用;在新修的西站和机场二期,一个通车三年都没有把一个北广场修好,地下停车场规划混乱,经常造成旅客大面积滞留,来旅游的游客怨声载道;一个机场二期,刚刚修好两年,目前已经无法承载暴增的旅客,准备新修的三期,按接待万人规划,却无法承载甘肃建设交通枢纽的梦想;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走到今天,工业之城的形象早就颇遭诟病,且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兰州是到了与“工业名城”告别的时候了。近几年来,兰州始终在为“告别工业城市”这个目标而努力,最新一版的兰州城市规划,要将包含城关、七里河和安宁的兰州主城区打造成为传统商业和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高新研发服务、总部基地以及省级行政办公中心,其中安宁-七里河组团则是区域商务金融、会展、文化体育中心,预留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这个规划确立了一个方向,就是未来的兰州主城区,将要彻底告别重工业,形成以大商业为新推动力的经济区。但这只能说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在实际执行中随便修改规划情况时有发生,并未按照规划实施,迎门滩和马滩本有机会打造西北真正的CBD,但是这块承载兰州复兴和兰州人梦想与希望的土地却只建成了一栋栋的商业住宅,却并未形成一个沿黄河面向西部的CBD。如今的兰州,所谓的CBD遍地开花,却没有形成一个企业总部基地和强企业区域中心基地,没办法形成企业和人才集聚,这是兰州规划最大的败笔。
4、产业政策不明确,扶持政策不落地;甘肃的多版经济发展规划中,产业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都有出台,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未能真正落地,或者执行不到位,造成营商恶劣;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年10月为推动兰州市工业强市战略,兰州市政府日前制定《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打造三大千亿七大百亿产业链实施方案》,将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三大千亿产业链,建材、烟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产业、食品及轻工七大百亿产业链。但是在一次次的规划和政策调整中,企业从中心城区迁到高新区,迁到和平榆中,这次又推出“出城入园”政策,企业在一次次的搬迁中空耗经历,无法形成稳定的根基,为企业长久的发展积蓄力量;其次,在这次方案发展的产业中,传统行业居多,新兴产业以兰州目前的财力和区位同时发展这么多行业,很明显有点撒胡椒面的感觉,极有可能哪个行业或产业都发展不起来,造成最后产业空心化的局面。而在其他地市,张掖作为全国最大的制种玉米基地,占到全国玉米种子80%产量,但是长期以来小散乱发展,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造成整个行业发展没有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产品附加值低,没有真正将优势转化为利润和税收,造福一方;陇西作为重要的中药种植基地,却没能培育出中药制药的龙头企业或者上市企业;而甘肃走出的独一味也将总部设在了四川成都,没有选择省会兰州,培育出的企业留不下,其他行业有没有培育出龙头上市企业,造成产业和人才无法集聚,无法形成比较优势,产业也就无法发育。
5、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不足;观念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人头脑中的东西,是指挥行动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举措;有什么样的举措,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甘肃目前的状况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严重,造成最重要的是大力倡导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长远眼光和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不甘平庸的精神。如果能把这些好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树立起来,甘肃人的精神面貌和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会出现新变化。
6、营商环境恶劣,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为长期的封闭,甘肃人普遍缺乏经商基因,年轻人都是选择稳定,考公务员和考编制,谋求稳定;对个人来说,稳定是好事,但是对一个省,一个群体来说,如果都贪图稳定,那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新世纪以来,甘肃因两任省委书记,兰州因两任市委书记的腐败,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等因素造成营商环境恶劣,企业不能得到稳固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因改革不足造成发展滞后或者是在一些领域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民营企业无法进入;长期营商环境恶劣,造成民营企业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其他省市强企业因基础设施的落后,营商环境的恶劣和人才的流失不愿选择落户甘肃,进一步造成商业发展的滞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甘肃民营经济缺席了中国民营企业强。
我无意对甘肃企业界做出褒贬评判,我只是觉得,假如甘肃还是希望这块土地上出现华为、海航、万科以及BAT一类的王者,至少甘肃要有一批人还要努力去尝试,那么我们不妨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汲取一些力量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喜欢就给小编打个赏呗!
大贺频道精选
贵州大发展对甘肃的启示(一):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贵州大发展对甘肃的启示(二):夜郎国的大数据嬗变
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打响,兰州,你被谁抛弃?
塌方腐败中的甘肃,能否涅槃重生?
重读
深圳,你被谁抛弃?
万众创业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
兰州,有万人在假装生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