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信息
这部分信息主要包含应聘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其主要作用是方便HR清楚、简单地知道简历是属于谁的;如果对这位应聘者感兴趣而且想联系他(她)的话,能够容易地拨通他(她)的电话。这就是简历中的“个人信息”的作用。个人信息的内容应该简单、直观、清晰,没有多余信息。
根据不同情况,个人信息由必要和可选之分:
1.必有信息: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固定电话、Email、邮寄地址)。
2.可选信息: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籍贯、民族、照片等。
必有信息是在简历中必须出现的信息,无论是应聘外企、国企,还是其他性质的公司。对于应聘大多数企业(如外企)的简历,个人信息部分只需要填写必有信息,即姓名及联系方式即可。
可选信息的取舍决定于应聘单位的具体性质和职位要求,如前所述,一般国企、事业单位倾向于要求个人信息全面,尤其是大多数国企认为应聘者的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民族等是重要信息,因此应聘这类单位建议将这些相应信息体现在简历中。
而如果是应聘外企的话,可选信息中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籍贯、民族等信息不必写,因为外企招聘中很忌讳被冠以“性别歧视”、“民族歧视”、“地域歧视”等标签。
照片问题:简历中到底要不要贴照片?这个恐怕是很多同学在制作简历的时候遇到的疑惑。通常情况下,如果公司在发布职位说明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求贴照片,或者你对自己的外貌有相当的自信,那么可以贴照片。如果贴照片的话,建议采用标准的简历照,而不要随意用大头照或者生活照。这样相对保险一些。照片贴放的位置一般置于简历右上角、个人信息的右侧。
2、求职意向
在确定求职目标之前,很多应届生都有一个困惑,求职意向要不要写?这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有人建议不写,认为有求职意向会限定自己的求职范围,而也有人认为求职意向清楚明了,建议在简历上写明。那究竟是写好还是不写好呢?有调查显示,约有40%的雇主希望在简历上看到明确的求职意向。因此建议应届生最好在简历中写明自己的求职意向,至少表明自己想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让HR一目了然。
求职意向是应聘简历的核心内容,书写求职意向应当尽可能明确和集中,并与自己的专长、兴趣等相一致。在阐述时力求简短、简洁,明确地告诉未来的雇主:我们在寻找什么样的工作机会,包括职位类型,角色定位等。就算我们自己不是很明确,那也要表现得很明确,让HR觉得我们的目标定位与所招聘的职位正好相吻合,我们正是该职位的最佳人选。不要模棱两可,不要让HR也不肯定我们是否胜任该职位。
3、教育背景
对于应届生来说,教育背景是简历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一般按照时间逆序的写法来写,主要是个人从大学阶段到毕业前所获得的学历,时间上需要衔接。最近的学历放在最前面,即如果你现在是即将硕士毕业,那么要先写硕士再写本科。大学以前高中阶段、初中阶段经历一般不写,但如果有获得特别的奖励或者与众不同的经历的话,例如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或者高考状元之类的,那么也可以写上。
在应届生简历中,教育背景一般也包括必有信息和可选信息。
1.必有信息:时间段、学校、学院或专业、学历等。
2.可选信息:研究方向、主修课程、辅修课程、研究项目、成绩排名、活动等。
以下详细介绍教育背景中的每个明细该怎么写:
(1)时间段:每段教育经历都应有起止日期的时间段,时间段有助于让HR了解你的毕业日期或者看到你接受教育的成长轨迹。
(2)学校:便于HR能迅速识别你的学历,如果就读的是名校,校名可能对你应聘有所帮助,这种情况下,建议将学校校名加粗显示。如果你就读的是非名校,则可以不用加粗显示,这个教育“硬伤”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例如强调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等。
(3)专业:如果是应聘专业对口的职位,那么专业一定要加粗强调。若你是跨专业求职,有双学位或者有相关的辅修经历,那么辅修的专业要加粗强调。例如:你本专业学习的是生物,但你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如果你想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那么你应当淡化生物学的背景,强调经济学的双学位。如果你的学校是非名校,主专业也与职位要求不对口,且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课程或者辅修经历,那么在这种严峻的教育硬伤下,你可能需要在简历中将教育背景往下调,弱化教育背景,转而强调其他与职位相关的实习经历或者社会实践经历。总而言之,应根据职位和自身情况做到突出优势,规避劣势。
(4)相关课程:很多同学无论应聘什么职位都会将大学中学到的所有课程列一遍,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做法。一般来说,如果专业符合应聘职位要求,那么可以不列课程,如果要列,那么只列3、4门与职位相关的主干课程。如果专业与应聘职位要求不符,但是有该专业的双学位或者选修过相关的课程,那么可以将相关的三、四门课程列出来,如果成绩还不错的话,还可以再标注上相应的成绩,课程不宜列多,选择相关的核心课程即可。
(5)GPA与排名情况:GPA英语全称是GradePointAverage,意思是平均成绩点数。如果你的GPA还算出色的话可以写出来,同时也可以附一些说明性的文字,例如专业前5%。如果你的所有课程的总GPA不是很高,而某些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学科类的GPA还不错的话,那么你可以只强调某一学科类的GPA,例如:机械专业课GPA3.6/4,FinanceGPA3.5/4。
通过相对数字来表示学习成绩也比较有说服力。如果你的排名在班级或者院系的前10%以内,一般可以直接写上,例如“排名:年级前5%”。如果排名比较居中,但所在的班级或者年级人数比较多,那么可以这么写“排名:40/”。如果你所在的班级或者院系竞争很激烈,排名比较低,但GPA相对来说还算高,那么只写GPA的成绩;相反,在人数较少的院系或者班级,你的排名可能非常高,但总体GPA比较低,那么只写排名。
(6)国外研究或者交换生学习经历:对于部分有在国外做交换生或者在国外做过项目研究经历的同学来说,建议在教育背景中写出来。一则可以体现你的外语水平,二则有些国外著名大学校名本身就是关键词(KeyWords),可以吸引HR的眼球。
4、工作实习经历
工作实习经历一般来说是简历的重点内容,如果已有的工作实习经历与应聘的职位或者公司业务需求相关的话,那通过简历筛选的几率很大。因为相关的工作实习经历最能够体现与职位要求的技能。虽然对于应届生来说,通常没有正式的全职工作经历,但是实习经历、兼职经历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软肋,所以HR在看应届生简历的时候,往往首先看的是是否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描述。
5、项目经历
简历中的项目经历的内容及其意义,与工作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项目经历往往反映的是求职者某个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某个领域或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在应聘IT类职位、研究所研究员职位或者高校老师等职位时,项目经历的描述是比较重要的。
6、社会实践
有很多同学在学校会参加诸如学生会、各类社团等组织,参与到这些组织的日常工作或者举办的各类活动;有的同学会利用寒暑假参加诸如“支教”、“下乡调研”等志愿者活动;也有的同学参加各种形式的商业比赛。诸如此类的活动,一般在简历中作为社会实践项来描写。社会实践的描述格式、描述方法、描述原则及重点与工作实习经历类似,社团名称对应公司名称,在社团中的职位(部长、主席或干事等)对应工作职位,其具体职责、工作业绩等建议参照工作实习经历的描述方式逐一描述。在描述社会实践的时候,也应该参照“与职位相关”的原则,将与职位要求相关的社会实践重点描写,与职位不相关的轻描淡写或者不写。
与工作实习经历描述类似,除了描述工作内容以外,还要重点描述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辅以具体数字来证明。
7、奖励情况
在简历中描写奖励情况时,应特别注意强调奖励的级别及特殊性。因为HR在收到的学生简历中,几乎每份简历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奖励,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等,名目繁多,司空见惯了,所以仅仅列出奖励名称是没有意义的,最好能够将所获奖励的难度以数字或者获奖范围表示出来,让HR明白所获奖励的含金量,从而增加简历通过筛选的概率。
8、英语、计算机及专业技能
简历中的职业技能描述一般分为三个方面:英语、计算机及专业技能。
(1)英语技能
英语技能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读写能力;二是听说能力。在外企的工作环境中,日常的工作文档报告、Email的交流沟通可能都为英文,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是保障正确理解书面英文的基础;听说能力反映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能够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自由交流,这在外企及对外业务较多的岗位中会运用到。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在简历中描述英语技能更多的是通过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证书来证明你的英语口语或读写能力,例如英语四六级考试、BEC、托福、GRE、GMAT、托业考试等,如果成绩不错的话,建议写出成绩,但如果成绩没有绝对优势的话,就没有必要写出成绩;如果相关的工作实习经历中能够推导出英语水平能力,也建议写上,例如“工作语言为英语”、“给国外客户做陪同翻译”等类似的语句描述,说服力比较强。
(2)计算机技能
一般来说,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计算机技能通常指软件的应用,通用的如对Office系列软件的掌握。根据应聘职位的要求,可以再有选择地列出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例如财务咨询职位可以列ERP软件、财务软件、统计软件等,机械设计职位可以列出三维造型软件如CATIA、UG、Pro-E等。
(3)专业技能
主要指与专业或应聘职位有关的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等。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或获得ACCA、CPA资格等。如果有专业资格,除了注明专业资格证书名称以外,建议再加上取得的年份。如果该专业证书不太为人熟悉的话,可简略介绍,当然前提是该证书对你应聘的职位有帮助。
在描述这些个人技能的时候,切记不要写错相应的关键词,尤其是对于英文的引用,一定要检查相关的拼写,不能出现错误情况。
9、其他个人信息
其他个人信息主要是指兴趣爱好、自我评价。
(1)兴趣爱好
(2)自我评价
by求职小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