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暑期10次课程已经结束了,在这10次课中我们进行了小说、诗歌、哲学、历史四大类图书的阅读,在提升孩子深度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也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帮助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价值体系
我们一起通过军芳老师的课程回顾,看看孩子们是如何做到的
大家好,我是赵军芳,那么我接着对于我们10次课程进行一个总结,我刚才用文字简单的来梳理一下今天的分享内容,第一个我们仍然是我们10次的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第二个是这10次整体孩子的学习情况。第三个是每个孩子的状况以及我给出的建议
整体目标
首先关于我们的整体的总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么我们在这个暑假我们共读的书分为小说、诗歌、哲学、历史4大类。
接着我将我们读过几本书的封面发到群里,方便各位家长了解。这是我们读的这几本书,然后我的做法是我把这7本书全部复印出来,然后没有装订,这样便于我们孩子一本书可以分章节共同的去阅读,便于我们去阅读,也便于我们去讨论。
第一个我们整体上目标是,我们希望通过比如说通过我们这4类书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第一个让他对陌生的这种题材,比如说诗歌,虽然说读,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阅读让他更有兴趣,尤其是对于哲学,哲学类的书平时会读的少一点,但是一定是接触过哲学话题的。
我希望孩子们从此之后将比如我的第一本哲学书,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去读,如果可以的话,我也跟孩子们讲,建议你们自己买一本。在你写作的时候,遇到给材料作文的时候,你自己可以翻开来帮助你做分析,所以我们的目标很清楚,通过4类书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来建立一个当然第一个更好的阅读兴趣和不畏惧读哲学书和诗歌的这样的一个习惯。
第二个重要的目标,其实我更看重的是通过读这4类书,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初中生该有的一个重要的一个价值体系,如果他有了价值体系,在他阅读的时候,写作的时候对他来讲,看到一个材料,他能够想到这个材料后面所要阐述的哲学话题的话,哲学观点的话,他的作文的深度,他的立意绝对是够的,这是我们整体的目标。
小说类阅读
1《儒林外史》那么先来看一下小说,小说的阅读其实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但是初中生的阅读,比如我们选择一个是《简爱》,一个是《儒林外史》,这两本书都是中学新课标推荐的书,那么《儒林外史》通过读这本书,我用一张思维导图将这本书的内容给孩子们做了一个梳理。
当时每天的内容在分享的时候,我想想跟相信各位家长应该有记忆,也就是说在那张图上你会发现说吴敬梓将《儒林外史》当中的角色分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说儒学文化中所推崇的真君子。还有在儒学的影响之下,只学了一个表皮,却利用自己的学问去做坏事的伪君子。
还有一类是可怜人,比如说范进这些可怜人,还有马二先生这些可怜人,他都是儒学文化当中深受儒教的影响,但是却固执不懂变通,甚至他压抑了自己真实感受的这一类人,我们说是可怜人。
第4类,书中有一些女性的形象,它是非常的引人注目的。在整本书当中,我们通过4类人物的故事的阅读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可以让孩子们第一个就这本书来讲,他能够明白《儒林外史》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在儒学影响下众生众儒生的形象,但是我也会发现吴敬梓可贵的地方,就是说他认为不是所有的儒生都是真君子也不是说所有的市井之徒没有文化的人,反而在他的最后一章非常用心的选择了4类,可能说市井之人,但是他们却是喜好诗书、琴、棋,甚至非常勤学的这样一个人,对他们来讲儒学是什么?修身养性。
我们说儒家他讲一个内圣外王是不是?内圣其中我们说格物致知,最后一个是什么?修身。外王是我们说王我们非常清楚的,外王就是我们非常清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学所讲的儒家的文化积极的一面,还有不好消极的一面。对于众生的影响,在吴敬梓的笔下,通过儒林外史让我们看到入木三分,吴敬梓关于他笔下这些4类不同人的形象的刻画,非常的细致入微。
那么通过这本书的阅读,除过我们刚才说一点,还有一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们也会看到说他用了哪些手法,比如在人物的外貌描写,我们要同上白描的手法,是吧?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惯常写作文常用的手法。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目标了。
2《简爱》《简爱》这本书我们的目标第一个,我们说简爱这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方的一部小说,然后我们不可否认说他是一部非常伟大的爱情故事,那么我的要求是通过人物分析图,当时给孩子们提供了我们一起做了几张思维导图,其中一个是罗切斯特先生关于他的一个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一个是关于简爱的,一个是关于人物关系的。那么利用这三张图,第一个我们要完成对于男主和女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个通过人物分析人物关系图,我们要分析出来作者在塑造简爱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围绕着他俩的爱情,然后在塑造坚强、勇敢,有智慧,还有具有反抗精神,简爱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他刻意为我们隐藏的是什么信息,也就是说这部小说中的悖论是什么?通过这个悖论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他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的关于爱情,关于感情,关于婚姻,它其实有自己所隐藏的观点是什么?这就是这部小说我们要完成的第二个任务。
其实任何一部小说都有悖论,所谓的悖论就是作者一方面他只想让我们看到他所要告诉我们的,但是恰恰在他只想让我们看到他所告诉我们的时候,他同时要竭力隐藏他不想让我们看到的,这就是小说的悖论,而这恰恰是我们要找出来的。因为在寻找悖论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简爱罗切斯特的形象,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认识绝不会只是作者通过文字想告诉我们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恰恰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的重点。
那么很简单,对于小说非虚构类的故事,我们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通过悖论,我们要拓深我们思维的一个深度,这是我们小说阅读虚构类的故事阅读,其实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真的能激发我们的深层思考的一个能力。因为这部小说它的复杂情节的复杂性是很好的,比如说看我们的人物关系图,你会发现有女一号男一号就有女二号男二号,他们在女主和男主分别与不同的人物形成不同的关系,除过二号之外,然后再与不同的人物的关系对比上,让我们作者一步一步强化他心目中最完美的。
哲学类阅读
我们的哲理诗《飞鸟集》。《飞鸟集》我们说它是一部哲理诗,其实我们读这个《飞鸟集》,我们的用意非常简单,能够理解泰戈尔第一个目标,理解泰戈尔飞鸟集当中具体的一首诗歌的意思。第二个,能够在理解泰戈尔哲理诗的基础之上,对泰戈尔这个人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目标。
当然我们由一个诗歌到诗人如何去认识他?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的转换,你的一个通过文字到一个人,其实是一个听觉记忆到视觉记忆转换的能力,这个过程怎么做的?
我们在课堂上有跟孩子们来完成这个任务,最重要的我们有一个能力的转换,因为阅读的构成本身激发的一个是听觉记忆,所以我记得在小学组小学群里边,小学组那个群里边,我分享的时候多次强调为什么小学生小学阶段一定要读绘本,因为绘本是视觉能力,培养视觉能力很重要的阶段,而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种能力。
所以我们所有做的种种工作,种种的方法工具其实都是在培养这两种能力,这是我们诗歌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接着再后边就是我们比较难的哲学的阅读,我们哲学阅读我们是量最大的,也是最难的。第一本是《苏菲的日记》,第二本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这两本《苏菲的日记》要更难一点,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要更容易一点,原因是什么?
我在具体每日分享的时候有讲,我在这里只是说目标了,对于我们读哲学书的目标很简单,虽然我们在课堂上我数了一下,我们将近使用应该有10张思维导图,至少10张思维导图,将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我们在这两本书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这两本书,我们加入了很多资料,比如说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加入的资料复印的资料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关于世界史的。这些资料都有帮助我们的同学更好的去理解。
还有因为我们不管是读我们读《苏菲日记》的时候,同时我们就加入了中国哲学的知识。我们关于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我们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为什么一定要去读哲学?
首先这是因为我们初中的语文,他阅读和写作的难度所决定的。当小朋友进入初中之后,也就是说13到15岁,这个时候在阅读上材料上非常重要的难度就会增加。比如说小说,主要是小说为主,然后更加复杂,篇幅更长。
但是阅读的话题不管是小说也好,还是故事也好,还是诗歌也好,你会发现为什么读的是哲理诗,我们不再去读儿童诗。即使是即使是读古诗,李白的诗,我们初中阶段也绝对不会去读类似床前明月光这样的诗歌,原因很简单。当小朋友进入初中的时候,他跟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价值体系正在开始,慢慢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
他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哲学能够帮助他思考,为什么?比如说关于中学阶段,以前有少年维特的烦恼,然后现在最近又出了一本类似这样的书,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个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他的内心更加复杂,所以对他们来讲,可能在思考什么,我上学的意义在哪里?好好学习,考试考得很好,跟我的未来,跟我的幸福,跟我的人生的关系在哪里?他开始思考了,所以我们语文课本上不管是新课标推荐的,还是语文课文本身,还是我们的写作,考试的时候写作素材本身,它都具有了初步开始具有了哲学的深度在里面。
所以在这个阶段,想让我们的孩子他的思考同样跟上我们语文大纲的难度,我们也就必须要去读,对于哲学有所了解,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读哲学,目的很简单,通过读哲学,帮助孩子对哲学话题有初步的思考,同时帮助他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哲学的框架。
也就是他会明白说,不管他了解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后,他关于自我、关于幸福,关于这些话题理解到哪里,至少他心里非常清楚说原来哲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西方哲学史上观点是什么?再来看中国中方中国的哲学史上幸福是什么?
比如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我们说儒家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儒家认为的幸福很简单,儒家认为的幸福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幸福。
道家的幸福是什么?道家的幸福,老子的是寡民小国,这是老子的,
庄子的他可能认为幸福就是游士,游士很简单,他就是说不管我现在处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环境,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可以处于八荒之外,
所以关于幸福关于幸福这个话题,中国哲学史上有几种观点,西方哲学史上也是几种观点,他为什么会有这个观点?
比如说幸福,我们说西方哲学史上,他的幸福三种观点,很多人可能说两种,我们说不管两种和三种,我们如果严格意义上区别应该是三种。
第一种就是说伊比鸠鲁的观点幸福,更重要的是感官的快乐。
第二个我们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善行。
第三种观点是什么?结合两种的观点,幸福我们就要享受快乐,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是不一样的观点。
当孩子去谈幸福的时候,你想一想,我们今天确实有一组孩子,有个孩子拿到的,今天的作文都是给材料,他拿到材料就是跟幸福有关系。所以我跟他讨论的时候说,当你拿到这个材料的时候,这个材料主要说的是什么话题?幸福。
所以当孩子通过对哲学话题的探讨,能够将自己的关于任何一个话题,自己的一个哲学框架建立起来,这是我们阅读哲学书的目标。
历史类阅读
我们阅读为什么要去加入历史?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说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我们第一堂课去学哲学的时候,我就跟孩子们解释为什么要读哲学,哲学不是一个清谈,不是玄学,而哲学是实实在在,他是因为现实当中社会发展的时候遇到一些状况,然后哲学试图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关于他的哲学观点会不断的发展。
而当哲学观念改变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他风格也会变化,因为哲学的观点会影响到我们说文学也会影响到我在这一部分也有跟孩子们加入。哲学对于教育学对文学还有对心理学的影响,因为好多心理学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好多作家他本身就是对于哲学有非常深厚的了解。
而历史是什么?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历史?因为关于历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我在这里其实想让孩子们清楚的一点,关于历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你要清楚这些观点,他为什么去这样去解读历史?是因为他有后面有他的历史观,而历史观是跟他的哲学观点有关系的。
比如今天跟孩子们有分享说我们中国的历史书,不管是史记,还是说宋史其他的书,你会发现只是记载的是农耕文化,比如不管是夏商周,送到我们的宋到明,我们都是农耕文化,是不是?但你看元和清他们的这个都城为什么建立在北京?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史书没有记载的是游牧文化,而顺着这一点我们会发现说我们可以每一个朝代建都为线索,他的地址为线索,当我们把它串起来的时候会发现,每一次当他建都在哪里的时候,受什么影响?两个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资源、粮食、钱财这样的一个影响。
那么让我们看到了说推动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的话,我们会发现说如何去解释这一点,这就是我们读历史书的一个目的所在。
同样的也是让孩子能够当我看到一个材料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我能够看到它后面的历史观,哲学观点是什么,那么我的深度和广度就会有,而且哲学本身跟历史文史不分家,我们说语文跟历史的关系是非常大的。
整体学习情况
好,整体来讲,孩子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儒林外史》读得好一点,原因很简单,因为《儒林外史》它虽然是一本书,但是他每一个故事当中只有一个,单独的故事当,主角只有一个,可能前面出现的人物在这个故事再出现,他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所以相比较简爱的难度要降低了很多,而且他在一个故事当中去塑造一个人物,无非就是一个典型环境当中一个典型人物,非常的清楚,非常易于去掌握这个人的特点记忆去分析。
所以《儒林外史》读得很轻松,还不错,整体都很好,但是到《简爱》的时候就会发现麻烦了,因为这一本书情节好复杂,然后这是第一个,它里边有很多个人物,这些人物分别是跟简爱和罗切斯特有不同的关系。在他们不同关系当中,围绕着他们的主要冲突,会有反面人物,会有次要人物一直在推动。在他俩的爱情和婚姻的线索上,一直在有不同的分支起不同的作用。
第二个在表现手法上很复杂,第一个就是难在哪里,它有大量的对话,其实对话是所有写作手法中最难的,对话是最难的,因为对话如何去体现一个人特点,同时还要让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流动起来,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去回应促进阻碍另外一个人性格中的某一点,这是比较难的。
而且第三个要素是对话,一定是在一个情境当中围绕着一个目标来进行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学了多种手法,我轻易在人物描写的时候不要用对话,因为我们写出来对话没有办法很难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就会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个所以对话是很难的。
但《简爱》恰恰是,他非常出色的就是第一个对话。第二个心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形象,非常生动,他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来描写心理,但是对孩子来讲,如果说没有足够的阅读经验的话,对于他们来讲,反而对他来讲是非常沉重的。因为他的语言的敏感度不够,或者说他自己本身在阅读写作的时候很少使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或者在使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他很少使用隐喻性的词汇,也很少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这样的片段阅读是尤其是在这里有性别上差异还是很大,我们男孩子普遍他们对于《简爱》的阅读,他自己会跳过,但是当他跳过的时候,这个故事他的魅力已经失去了2/3。
所以对我们三位男孩子来讲,这个可能是他自己在今后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去克服的一点。因为我们的初中的阅读理解的材料,如果说关于人物的他一定离不开多种手法。我们如果说对话和心理是最常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简爱,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新课标推荐,因为它恰恰是我们平时在多种在写作手法当中,表现手法当中,我们恰恰最容易忽略的,因为我们最长使用的神态动作可能会好一点,心理我们可能仅仅是非常浅层的,而不是像这种把心理的复杂程度描写的如此清晰,而且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女孩子要好一点,男孩子就困难一点。
我们集体读的比较顺畅的,反而是我们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因为原因很简单,第一个,泰戈尔的《飞鸟集》他很多都是关于自然关于生活的观察后,然后他这些意象写进了诗歌当中。
第二个,可能我们孩子虽然在没有读《飞鸟集》之前,他没有意识到可能他接触到的已经接触到一些泰戈尔的哲理诗所以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不会陌生,他大致对于诗歌有个一知半解,好诗句的意思有个一知半解,如果说难在哪里,那就是说真正的深层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在我的印象当中,可能比较容易的是,比如说鸟儿、旷野、悲伤、沙漠这种会容易一点。主要我们读的顺畅的第一个这些意向,我们经常见到的。
第二个它涉及到的话题,是对于那些意向不是我们常见的,还有话题离我们比较远的,对孩子们来讲理解是有困难的。如果有时间,我还是建议说泰戈尔的《飞鸟集》还是要好好去读一下的。因为《飞鸟集》它会有不同翻译版本,如果要买大家就买。我觉得我一般买这种书,我就买商务的,因为商务印书馆的书,它的翻译它的质量一般很好,尤其是要谨慎,不管是简爱,尤其是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只要是翻译的一定要注意那个版本在买的时候,
接着到我们的哲学书了,哲学书是我们读的最困难的,孩子们纷纷表示太难了,我觉得难是因为第一,西方哲学当中,他最早的是从最开始从哪里开始?
其实神话也一样,最早的我们说都是从本体论开始,本体论就是说关于世界的起源,关于社会的发展,关于本体论谈的很多,但是本体论可能不是在是因为他远离我们的生活,物质是什么构成的?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世界、社会是怎么发展的?他可能涉及到是政治学的这些离我们很远,而西方哲学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对孩子来讲会觉得什么德莫克里特这些人好难,但是当读到苏格拉底的时候,苏格拉底说世上只有一种聪明人,就是承认自己不聪明,自己无知。这样的话题不是很陌生,因为苏格拉底它更多的从他开始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