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简历决定你的工作,现在简历决定你的爱

年终岁末,全网都在玩→的梗。17年前vs19年后,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图源:微博

人民日报

就在大家感慨万千的时候,发现唯一不变的可能是依旧单身。

昨天有朋友说,今年过年特别早,这也就意味着,过不了多久,就要迎接一波催婚。

年纪一年年增长,父母更着急了。

连#90后相亲真的太难了#都上热搜了。

人人以为90后有个性,不会接受相亲,可职业红娘告诉我们:相亲市场火爆,主要玩家集中在92、93年出生的适婚青年。

“27岁现象”在婚恋领域仍有效用,眼看要到“30而立”的年龄,焦虑之中开始渴望稳定。

人只要心急,许多事情就会变质。

今年9月,有父母在杭州的万松书院相亲角,为儿子写下这样的征婚要求:希望未来的儿媳30岁左右,身高以上。工作有上进心,公司考核3.75优先。

网友以为自己串台了:您老两口是招聘网站派来的卧底吗?

不必惊讶,如果你去公园的相亲角走一圈,会发现,招聘式相亲早已不足为奇。

短平快时代下的速食爱情

靠简历识人

比起以前的相亲,招聘式相亲具有更直接、更现实、更省时省力的特点。

更多时候,年轻人是迫于无奈让自己接受这种模式。因为工作后,尽管我们进入了社会,但接触的人实则越来越少。

连才女蒋方舟都曾在《我的相亲史》里这样写道:

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相亲的。我生活圈子狭窄,通过工作和共同兴趣认识的朋友又都觉得有和我讨论文学和公共事件的义务,很难接触到真实状态下的人。

目的一致的两个人,以结婚为前提坦诚相见,效率自然更高,双方都不用花时间在不对的人身上。

何况,这届年轻人实在是太忙了:根本腾不出手谈请说爱。

马薇薇讲过她经纪人“早餐相亲”的故事。因为工作太忙,只能把约会排在一大早。

还不是想象中有“腔调”地吃吃早茶,只是普通上班族的早点配置:油条配鸡蛋,利用早餐的十五分钟,完成一场相亲。

可想而知,这么短的时间内,只能是速配,快速了解双方背景,并迅速做出判断——是进一步了解还是假装从没见过,选爱人竟有了面试的既视感!

说真的,挺考验判断力的,一般人未必能又快又稳又准。

再放眼看看各大卫视热播的节目,《非诚勿扰》之类火了这么多年,可见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

从男嘉宾走上台到牵手成功,甚至不到一顿饭时间。

从自我介绍,到女嘉宾一轮轮灭灯,层层关卡也是像极了大公司选员工的一面到终面。

我妈就是《非诚勿扰》的忠实观众,看的过程中她侃侃而谈,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本事,让我这个面过几十个实习生的人都汗颜。

这人怎么29岁了刚硕士毕业,别是复读了好几年吧?!

这人30了还只敢说是个职员,上进心不强!

这人VCR里工作的事儿一句没提,肯定是工作不好!

在父母这里,“简历识人”这件事再自然不过,你磨叽几个月才能整明白的事儿,他们三下五除二就排完雷了。

一见钟情也就是看脸而已

比看“简历”高级吗?

你很难说招聘式相亲一无是处。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过:

结婚,就是办家庭企业,签的是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

看似冰冷的解释,却也道出了婚姻的本质。在他看来“相爱是奇迹,没有谁是谁的唯一”。

如果说婚姻就像是两个人合伙的风险投资,那相亲变得越来越像招聘也很好理解。

以前你加了异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qiancaoc.com/rhzz/6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