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新闻与写作(维信号bj_xwyxz),作者
李希光
一、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记者要对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有了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问为两个层次:第一,态度;第二,问题本身。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态度不可带个人判断、偏见和猜测。如果记者先入为主,那么记者就很难理清事实,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而最后的报道也就会有失偏颇。此外,采访对象通常对记者的态度很敏感,记者越是咄咄逼人,就越难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坦诚。
在有了正确的采访态度后,准备问题时,可以先写下所有你想要问的问题,然后根据下面的标准筛选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问:(1)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回答我还不知道的事情或核实我不确定的信息?(2)这个问题是不是与我的采访目的有关、与报道主题有关?(3)这个问题是不是采访对象有资格回答的?(4)这个问题是不是受众想要知道的和应该知道的?另外,要记住不要问下面这样的问题: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可以轻易获取答案的问题。不问有成见、偏见的问题。不问问题中就含有答案或暗示答案的问题。不问显示采访对象愚蠢、失误的问题。不问太复杂、无关信息太多的问题。
删除无用、无意义的问题后,把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如果采访时间长,开始可以先准备几个“预热”问题,也就是简单、容易的问题,让采访对象进入状况,然后再从最重要的问题问起。如果采访时间短,则需要你开门见山,越是重要的问题就要越早提出。另外,那种采访对象需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碍才会回答的问题留在最后问,这包括会令采访对象难堪的问题、敏感话题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采访进行到这里,采访对象会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前面的采访也做好了一定的铺垫。
在一些采访中,如人物特写采访,常常会需要你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个话题。例如,你采访某个歌手,谈了他的音乐生涯后,你想去采访他的爱情生活。这样的话题过渡越自然越好。如果采访对象在谈话中为你提供了“桥梁”,尽量抓住这样的机会过渡。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则需要你自己搭桥过渡。假设你采访周杰伦,记者:您的主打歌中有一句歌词,……,许多人认为歌词表达了您对爱情的看法。是这样吗?最好不要说:“刚才我们谈了您的事业,现在我们说说您的爱情生活吧。”这样会让采访对象紧张,有时也会让对方警惕。
二、提问问题的类型
1.按照信息分类的问题类型
依照获取信息的目的,问题可以分为:获取基本信息的问题、获取深度信息的问题、获取背景信息的问题、获取有关新闻意义评判信息的问题和获取个人信息的问题。这五方面的信息也是新闻采访写作中记者需要的信息类型。
基本信息问题针对的是事件本身,通过这类问题,记者要搞清楚有关事件的基本事实,如: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卷入了?谁参与了?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间发生的?等等。深度信息问题更深一步,通过这类问题,记者探究事件的本质和发展,如: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谁应对此事负责?目前处理的情况如何?下一步的措施是什么?等等。背景信息问题是探索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也就是尝试把一个单独的事件放在一个大背景下观察,这类问题常可以帮助记者挖掘新闻价值,如: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事件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有无预防措施、政策?这些预防措施实施效果如何?等等。意义信息问题与背景信息问题正好相反,它是考察事件对未来可能的影响,如: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将会对什么(事、人等)产生影响?影响是什么样的?等等。
最后,个人信息问题是针对采访对象或报道人物的问题,如个人简历、职业、教育、人生故事、观点等等。
2.回忆型问题与思考型问题
回忆型问题要求被提问的人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回忆,如“哪年上的大学?哪年毕业的?谁是你的导师?”等,这类问题不需要采访对象过高的思维活动。相对比,思考型问题要求被提问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思考,如“您认为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最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简单地说,回忆型问题索取的是事实,而思考型问题索取的是观点。由于回忆型问题易于回答,回答一般也不会太长,采访对象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够回答问题,这给采访对象一个预热过程,也为回答更多的问题奠定基础、增添信心。如果一上来就是需要高强度思考的问题,采访会变得像一次考试,凭空增加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而事实上,大部分采访对象不愿意、也没有精力花费时间为采访准备长篇大论。记者因此可以首先通过回忆型问题引导采访对象的思考,待采访对象进入状况后再提出复杂的问题。回忆型问题因为简单好答,它也可以让本来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打开话匣子。
回忆型问题还可以过滤信源,让记者评估采访对象是不是能够提供自己需要的信息。例如,发生火灾后,记者需要目击者的引语,但却不能肯定采访的人是否真正目击到火灾发生时的状况,就可以问:“火灾发生时,您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能帮助记者判断有没有必要继续问下去。
对比之下,思考型问题回答难度较大,记者一般会留在采访对象“预热”得差不多时再问。此外,思考型问题索取的是观点,因此也只针对特定的采访对象。当然,如果采访时间紧迫,采访对象熟悉采访话题,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采访之前进行过充分的沟通,采访以思考型问题开始也未尝不可。
3.“感觉”问题
“感觉”问题就是询问回答人对某个事物的“感觉”,而不是“想法”或“观点”。例如:现在你再回顾当时的作品,是什么感觉?
记者非常喜欢问“感觉”问题,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个事物不一定有什么观点,但必然都会有感觉。例如,房价上涨了,普通老百姓并不能人人都有一套理论解释,有深思熟虑的观点,但肯定都有一些心理反应、情绪,如“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无所谓”等等。询问对方的感觉,可以保证能够获得一个回答。因此当采访对象不愿意说话时,“感觉”问题就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感觉”问题不可滥用。有时候,采访对象的感觉对报道没有意义;有时候,感觉还会影响记者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例如,发生了一起案件,记者如果过分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